年关的风里已经飘着糯米香了。1月19日,耒阳市遥田镇幸福村草塘边罗家的晒谷场上,大木甑的蒸汽直窜到半空,几个壮汉举着木槌围着石臼敲得“咚咚”响——这是耒阳人刻在骨子里的过年传统:抖糍粑。

村民抛撒糍粑红包分享新房封顶喜悦

“得选头天泡透的糯米,吸足水才软和。”正在翻竹匾里米粒的王阿姨擦了擦额角的汗,圆滚滚的糯米粒沾着水珠,在阳光下泛着光,“蒸半个钟头,掀开盖子时热气能熏得人眼睛发亮。”话音未落,旁边的木甑“吱呀”一声掀开,白色蒸汽裹着甜香扑面而来,围观的小孩立刻挤过去,鼻子皱成小包子:“好香!我要吃热的!”

村民抛撒糍粑红包分享新房封顶喜悦

最热闹的环节要数捣糯米。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臼,壮汉们轮着举木槌砸下去,每捣几下就有人用湿毛巾翻一下米团,防止粘在石臼上。“我结婚那年,全村人都来帮着抖糍粑。”王阿姨指着石臼边缘的裂痕,“那时候没有手机,大家就坐在旁边拉家常,捣完分着吃,比现在的酒席还热乎。”旁边举着手机的小琳举着镜头凑得更近:“我同事总说‘现在过年没味儿’,我拍这个发给他们——你听这木槌敲的声音,闻这糯米香,这才是年该有的样子啊!”

村民抛撒糍粑红包分享新房封顶喜悦

捣好的糯米泥被揉成一个个拳头大的圆糍粑,摆放在竹匾里晒。82岁的罗爷爷摸着糍粑的表面,指腹蹭过糯米的纹路:“我小时候,家里穷得连盐都买不起,只有过年才能凑几斤糯米抖糍粑。那时候要走三里路去借石臼,小孩们围在旁边咽口水,等大人分一口热的,咬下去甜得直跺脚。现在日子可这规矩不能丢——圆滚滚的,就是要团团圆圆。”

村民抛撒糍粑红包分享新房封顶喜悦

“去年我在广州打工,妈给我寄了一包糍粑。”旁边的年轻小伙挠了挠头,眼里泛着笑,“煎的时候油溅得满厨房都是,可咬一口就哭了——味儿和小时候一模一样,是奶奶举着木槌的样子,是村口老槐树下的风,是放学回家时飘满村子的糯米香。”

张罗这事的罗大叔蹲在旁边抽烟,烟圈裹着糯米香飘向远处:“咱村叫幸福村,啥是幸福?就是大伙儿一起捣糍粑,就是在外的孩子能回来,就是今年稻子收了八千斤。你看这糯米,是今年刚收的,颗粒比去年壮实,捣出来的糍粑肯定更甜。”

夕阳把晒谷场染成暖橙色,竹匾里的糍粑泛着柔和的光,远处传来摩托车的喇叭声——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晒谷场上的笑声更响了,木槌敲得更欢了,糯米香裹着 chatter 声飘向村外的小路。风里的甜意越来越浓,那是新年的味道,是归人的期待,是全村人揉进糍粑里的,最朴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