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会议部署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如今走到了“效果验收期”。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披露的税收数据,像一本摊开的“经济日记”,把企业的订单、景区的人流、工厂的机器声,都变成了可触摸的数字,串起了经济回暖的清晰脉络。

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效果如何

最直观的“整体画像”藏在发票和税收里:去年三季度到今年三季度,全国企业季度销售收入增速从0.4%稳步攀升至4.4%,像春天的树苗慢慢抽枝;税收收入更“硬核”——去年10月结束连续7个月负增长,今年2月起连续8个月正增长,二季度涨2.6%,三季度直接跃至6.9%。专家解释,三季度增速加快不仅是经济本身转好,也有PPI降幅收窄、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因素,算是“实打实干出来的增长”。

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效果如何

资本市场的“热闹劲儿”,是信心最直接的体现。今年8月A股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9月上证指数创十年新高,日均成交额超2.3万亿元——这些“热度”全反映在税单上:资本市场服务业税收增长56.8%,证券交易印花税更是翻了一倍多(110.5%)。连带着,保险业税收涨13.3%,股权转让、限售股转让的个税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拉动整体个税增长9.3%。钱在市场里“转起来”,说明投资者对未来有了底气。

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效果如何

企业的“烟火气”,才是经济最鲜活的细胞。大连1026家汽车企业的生产线“转得更欢”:一年开票686.9亿元,同比涨21%,买设备原材料的钱涨了33.6%,税收也跟着涨21.1%——车间里的机器声,就是最好的“增长注脚”。阿坝的九寨沟、黄龙景区更“热闹”:今年接待游客956.9万人次,门票收入涨22%,餐饮住宿开票涨15.3%,文旅产业整体涨5.6%——游客的脚步声,踩热了山里的小店。还有那些“高含金量”行业:铁路航空设备制造税收涨31.5%,信息传输、软件行业涨15.3%,科学研究行业涨13.2%——高端制造和新兴产业,成了经济的“新引擎”。

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效果如何

最贴百姓生活的,是“两新政策”(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烟火气”。企业采购机械设备涨9.7%,高技术制造业更是涨11.8%——工厂里的新机器,转着转着就把效率提上去了;家电市场更“热”:冰箱销售涨55.4%,电视机涨35.3%——家里的旧冰箱换成新的,日子也跟着“更新”了。

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效果如何

有人说,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可这表上的数字,从来不是冰冷的线条。它是大连汽车厂工人手里的扳手,是阿坝民宿老板脸上的笑容,是家电卖场里顾客挑冰箱的身影,是股民屏幕上飘红的K线。一揽子增量政策不是“大水漫灌”,是“精准滴灌”——给制造业添把柴,给文旅业加把火,给新兴产业搭个台,把市场的活力,一点点“焐热”了。

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效果如何

专家说得实在:这一年的政策效果,全写在“税收账本”里——企业盈利改善了,消费活力释放了,经济运行稳中有升了。说到底,好政策从来不是喊口号,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摸到“回暖”的温度,让每个企业都能看到“往前跑”的希望。而这份“税收答卷”,就是最实在的“定心丸”。

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