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傍晚,北大医药的一则公告,让这家低调的医药企业突然闯进了公众视野——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徐晰人,被有关部门刑事拘留,目前正配合调查。
其实早在4天前的10月25日,北大医药就曾释放过“异常信号”:徐晰人因“个人原因”无法履职,授权董事陈岳忠代行董事长职责,常务副总裁余孟川接过总裁和法定代表限。当时市场还在猜测“个人原因”背后的内容,如今答案终于浮出水面。
对于徐晰人来说,他与北大医药的交集,本就是一段“特殊故事”。作为浙江台州籍企业家,1979年出生的他此前更知名的身份是新优势产业集团董事长——旗下控制着59家企业,业务横跨投资、文化、机电等多个领域。直到2024年12月,他通过新优势国际以1元象征价收购方正商业管理持有的西南合成100%股权,同时支付3300万元受让23.92亿元债权,才间接拿下北大医药22.22%的股份,成为这家“老药企”的实际控制人。也正是从那时起,北大医药彻底“去北大化”——与北京大学不再有股权关联,正式转为民营企业。
谁也没想到,这位刚坐稳实控人位置不到一年的老板,会突然陷入“配合调查”的局面。但北大医药在公告里特意强调了三个“正常”:控制权没变化、董事会运作正常、财务和生产经营正常。换句话说,就算董事长出事,公司的生产线没停,药品研发没断,日常运营还在按节奏走。
作为一家从1965年西南合成制药厂发展而来的企业,北大医药的根始终扎在“做药”上——主营业务是药品研发、生产与销售,这也是它能在行业里稳站几十年的底气。哪怕实控人变更、董事长出事,市场最关心的还是“药能不能正常生产”“经营会不会掉链子”。从公告后的股价反应看,市场并没有出现恐慌性下跌,或许也是认可了公司“经营稳定”的说法。
现在大家的疑问集中在两点:徐晰人的“配合调查”到底涉及什么?作为实控人,他的状况会不会影响北大医药未来的战略?但对于这家“老药企”来说,不管谁坐在董事长位置上,把药做好、把业绩稳住,才是最实在的答案。
截至发稿,北大医药并没有披露更多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董事长风波”,不会轻易翻篇——毕竟,对于一家依赖品牌和信任的医药企业来说,任何与“实控人”相关的变动,都值得市场多问几个“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