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成都的王妈妈翻来覆去睡不着——两小时前,5岁的儿子抱着平板看“宝宝巴士儿歌”,手指刚碰到开屏广告,就跳转到一个穿吊带的女主播直播间。孩子仰着脑袋问“妈妈她为什么穿得这么少”,王妈喉咙像塞了团湿棉花,半天挤不出一句话:“我以为给孩子用专门的儿歌App,就能放心……”
这场“深夜惊吓”不是个例。多位家长反映“宝宝巴士儿歌”App的开屏广告会跳转至低俗擦边直播页面,事件冲上热搜后,宝宝巴士的回应来得很快:“问题广告系第三方平台接入,已紧急下架并启动整改。”可评论区里,家长们的质疑像潮水一样涌来:“就算是第三方,平台难道不用审核内容吗?”“之前孩子总误触广告,我早说过要管管!”
其实不用家长说,法律早把“底线”画清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广告发布者对广告内容负有法定审核义务;去年刚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更明确,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产品,不得推送与教学无关的广告。换句话说,“甩锅第三方”根本站不住脚:就像你开了家儿童玩具店,不能因为进货来自供应商,就不管里面有没有带尖锐边角的危险玩具吧?
网友的讨论里,藏着最真实的情绪:有家长晒出孩子误触广告的截图,“每10次打开,有8次会跳广告”;有网友感慨“现在很多App把广告外包,出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别人’,早成了行业套路”;还有人翻出宝宝巴士之前的“广告过多”投诉,“不是第一次了,这次只不过更过分”。这些声音不是“挑刺”,是家长们对“儿童安全”的底线诉求——我们把孩子的屏幕交给你,不是让你用来贴广告的,是用来守护他们的好奇心的。
宝宝巴士承诺“研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这是必要的技术补救,但真正的“整改”,得往更深处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容易误触的开屏广告?还不是因为“广告收入”是很多儿童App的重要变现方式?如果一直把“赚快钱”放在“孩子安全”前面,就算这次拦了低俗广告,下次说不定又会有“诱导”的游戏广告、“虚假宣传”的网课广告——漏洞永远补不完,因为“根儿”没治好。
说到底,儿童App的核心不是“流量”,是“信任”。家长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可如果企业眼里只有“广告点击量”,就算名气再大,也会慢慢失去这份信任。宝宝巴士的“道歉”是第一步,但更关键的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当商业利益和儿童安全冲突时,你会站在哪一边?
别用“第三方”当挡箭牌,别用“技术补丁”应付责任——把孩子的安全放进企业的“核心KPI”里,才是对“宝宝巴士”这四个字最好的诠释。毕竟,守护童年的App,不该让童年“受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