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深圳,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少了几分“沉重”——主刀医生符鹏程没有像往常那样披上30斤重的铅衣,而是坐在远离辐射的铅玻璃后,指尖轻动控制台,一台“手臂”灵活的机器人正精准穿梭在患者的神经血管间。当操作完成的提示音响起,在场医护人员都松了口气:这是国内首例采用第二代泛血管介入机器人完成的神经介入手术,也让中国神经介入正式迈入“机器人诊疗2.0时代”。

接受手术的陈先生是最直观的受益者。术后次日,他就能下床慢慢走动,对着医护人员笑着说:“机器人手术又快又稳,术后几乎没什么不适感,比我想象中轻松多了。”

而对符鹏程来说,这场手术的意义更深远——作为神经介入医生,他再熟悉不过“铅衣的重量”:传统神经介入手术需要医生长时间暴露在X线下,30斤的铅衣像块“活沙袋”,压得肩膀和腰直不起来,不少同行都落下了颈椎病、腰椎病的职业病。“以前做一台手术下来,后背全是汗,胳膊酸得抬不起来。现在坐在控制台前,既能精准操作,又不用受辐射的罪,感觉像‘换了个工种’。”

这场“换工种”的改变,来自深圳“医研产”拧成的一股绳。负责研发这台机器人的,是南方科技大学团队牵头的科研小组,再由深圳本土企业完成产业化制造,最终落在深圳市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任力杰带领的市二医院团队手里——从实验室到手术室,每一步都踩着“临床需求”的节奏。

这台名为PANVIS STAR的第二代泛血管介入机器人,“本事”远不止帮医生脱铅衣:它能在几毫米的神经血管空间里精准操作,比人手更稳;自带的灵敏力反馈系统,让医生“摸”得到血管的触感,像在亲手操作;更关键的是,它支持5G远程控制——大医院的医生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操控机器人给基层患者做手术,把优质资源“搬”到老百姓家门口。

神经介入素来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不仅考验医生的技术,更考验体力和耐力。而这台机器人的出现,恰恰补上了传统模式的“短板”:既解决了医生的“职业痛点”,又让患者少受折腾,还能打破地域限制——对那些住在基层、难以及时找到资深介入医生的患者来说,这台“手臂”或许就是“救命的桥”。

从“铅衣负重”到“远程操控”,这场手术不只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医研产”协同的生动样本。当科研团队的发明、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医院的临床需求连在一起,“好技术”就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展品”,而是能真正走到患者身边的“工具”。就像任力杰副院长说的:“我们要的不是‘好看的专利’,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东西’。”

对深圳来说,这场手术是“科创+医疗”的一次试水;对整个神经介入领域来说,这是“机器人替代人力”的重要一步;而对更多普通人来说,它意味着:看“高精尖”手术或许不用再跑大医院,医生也不用再拿健康换患者的健康——科技的温度,从来都藏在这些“小改变”里。

国产介入机器人完成神经介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