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的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沁湖边的热闹劲儿像把晒了整晌午的棉被掀开——穿深蓝色连体防水服的学生扎着裤脚往水里蹚,举着网兜的校友喊得嗓子哑,岸边举手机的同学把镜头凑得老近,连直播间里的10万观众都跟着刷屏“这鱼比我家猫还沉”。
“往年我在岸上喊‘抓尾巴!’,今年非得自己试一把!”机械工程学院的章健宇老师抹着脸上的水笑,裤腿还滴着水——他刚跟着学生扑进水里捞起条三斤重的鲢鱼,鱼尾巴抽得他胳膊发红,“你看这鱼劲儿多大,差点把我带水里!”作为本硕都读武科大的“老学长”,他守了十年“沁湖鱼宴”,今年终于从“指挥”变成了“参与者”。
岸边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2000级校友宋合兴抱着条9.2公斤的青鱼往岸上走,鱼身比他的胳膊还长,尾巴扑腾得溅起半米高的水花。“毕业20年,没想到能跟学弟学妹一起拉网!”他把鱼抱在怀里,笑得眼角皱纹都堆起来,“刚才拉网的时候,学弟喊‘学长加油’,我浑身劲儿都上来了——这鱼比我当年食堂的红烧鱼大3倍,抱在怀里跟抱个小娃娃似的,祝母校127周年校庆,年年有余!”
另一边,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姚昌荣正举着条8.7公斤的草鱼接受全班“围观”。“我从小帮家里捞鱼,没想到在学校用上了‘祖传技巧’!”他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指节还留着鱼尾巴抽过的红印,“抓这条鱼时,它往深水区钻,我跟着扑进去差点踩滑——但举起来的瞬间,全班都喊‘姚哥牛’,这比拿奖学金还开心!”这位“捕鱼王”的战利品,被同学举着绕场一圈,连直播间里都刷起“姚哥承包我一年的鱼”。
其实这场“鱼宴”早就在“过日子”:后勤保障部副部长崔涛说,每年冬至前后,学校都会往沁湖投万余条鱼苗,学生跟着后勤师傅喂鱼食、测水质,十月底开始24小时盯监控——“就怕鱼长得不够肥,今年捞上来1.5万斤,比去年还多2000斤!”
捞鱼的热闹还没散,旁边的美食小庙会又排起了几十米的长队:大厨揉鱼丸的手速快得看不见影子,刚搓好的鱼丸滚进锅里,热气裹着鱼香飘出半条街;削鱼面的师傅拿着刀“唰唰”削,细如发丝的鱼面掉进沸水,瞬间浮起来,引得围观同学喊“师傅慢点儿,我还没拍呢!”
最让学生期待的是11月24日的“一分钱鱼宴”:食堂会把鱼做成剁椒鱼头、水煮鱼片、清蒸鱼,连鱼糕都蒸得软乎——只要一分钱,就能领到一份。“去年的鱼糕我吃了三块,今年要吃五块!”大二的陈同学举着手机拍鱼丸,镜头里的她眼睛亮得像沾了糖的蜜枣,“而且是自己学校养的鱼,吃着比外面餐馆的还安心。”
直播间里的观众还在刷“羡慕哭了”,沁湖边的师生还在捞鱼——有人裤脚全湿,有人脸上沾着泥,有人举着鱼笑出眼泪。127周年的校庆没有华丽舞台,却是把湖里的鱼捞上来,把食堂的锅烧热,把校友请回来,把“母校”两个字,熬成了一碗热乎的鱼丸汤,飘着烟火气,裹着归属感。
风里飘来食堂飘出的鱼香,有人喊“快过来,鱼丸煮好了!”,有人应“等我拍张照——这条鱼比我上次抓的还大!”,连湖边的柳树都跟着晃,像是在说:“明年再来,我帮你们盯着鱼。”
